思道学刊 第十一辑 二0二五年 春
Si Dao Journal No.11 Spring 2025
内容摘要:公元六世纪末,沙漠修士天梯约翰完成灵修经典之作《神圣攀登的天梯》。在这部著作中,天梯约翰将修道之人的灵修旅程分成“五个阶段、三十天梯”:第一阶段:以“信”为根基,藉着“超脱”“流放”,挣脱世俗羁绊;第二阶段:以“悔”为确据,于“谨记死亡”的“哀恸”中,转化心神;第三阶段:以“望”为动力,警惕人性中的罪性,在攀升天梯中培育德性;第四阶段:以“和”为实底,于“谦卑”“顺服”中,“洞见”上帝的旨意;第五阶段:以“爱”为依归,在“冥静”“祷告”中,攀登“神人合一”的灵性巅峰。该书在中世纪东方教会的灵修传统中地位非凡——它是许多修道院每年大斋期必须诵读的经典,是修士们耳熟能详的灵修指南,更是东正教信徒喜爱的灵修经典之作。
公元四世纪,出生于上埃及的圣·安东尼(St.Anthony,约250-355年)顺服耶稣基督的呼召,以长达八十五年的沙漠修道生活为修道者树立了典范。在他的修道生活中,苦修只是途径,绝非最终目标,正所谓“修道士不睡眠,是因为他们为主警醒;修道士不言语,是因为正聆听神的声音;修道士不进食,是因为正被神的话语喂养”。[1] 此后三个世纪中,在圣安东尼的影响之下,历代沙漠修士将修道运动不断推向高潮——从埃及出发,迅速扩展到叙利亚、小亚细亚,最终遍布整个欧洲。公元七世纪起,世界最古老的修道院——西奈山的圣凯瑟琳修道院(St.Catherine's Monastery)因天梯约翰(John Climacus,523-603)的灵修巨著《神圣攀登的天梯》,成为中世纪修道院中的金灯台。
天梯约翰,本名约翰·克利马科斯,公元523年出生于巴勒斯坦,16岁入圣凯瑟琳修道院开启修道生活,20岁时独自隐居陶拉山谷(Thola),苦修四十年。公元585至590年,应部分修道院院长及隐修士恳求,他撰写了灵修名著《神圣攀登的天梯》。在致瑞图修道院院长的信函中,天梯约翰将此书作为珍贵的礼物奉献给所有渴望遵循上帝旨意、追求灵命成长的隐修士与基督徒。[2]
在这部著作中,天梯约翰以《创世记》28章,雅各在伯特利梦见天梯的记载为蓝本,又以耶稣基督受洗之前的三十年隐藏岁月(他认为这是耶稣基督登上灵性高峰的预备)为依据,将修道之人的灵修旅程分成三十阶“天梯”,喻指基督徒的灵修提升,是一步一趋攀登的神圣历程。在东方教会传统中,《神圣攀登的天梯》地位非凡——每年大斋期,许多修道院中都会响起诵读此书的神圣之声;它是修士们耳熟能详的灵修指南,也是东正教信徒必读的灵修经典之作。以下,笔者以该书为文本,结合大公教会灵修传统,对天梯约翰的灵修思想展开论述。
一、以“信”为根基挣脱世俗羁绊
“信”是基督徒灵修旅程的的出发点与根基。天梯约翰描述基督徒灵修的第一阶段就是“以信为根基,挣脱世俗羁绊”的阶段。此阶段包含“摒弃”“超脱”“流放”三个神圣攀登的天梯。
在大公教会的信仰传统中,坚定的信仰实乃“摒弃”之母,唯有持守信仰不动摇,方能摒弃世俗的诱惑与虚妄,一心归向上帝;而那毫不动摇的盼望,更是通向“超脱”的门径,使人超越尘世的局限,定睛于天主的永恒应许。
在天梯约翰的灵修思想中,“流放”并非仅指远离故土的奔波,更是指在心灵上与故乡的世俗牵绊相隔绝,为的是专一追求虔敬的目标,让生命全然归向上帝。这份“流放”承载着谦卑的姿态——不凭己意自高,惟愿效法基督的谦卑;也蕴含着隐而不露的智慧——不求世间的彰显,只在静默中聆听上帝的教诲;还饱含着多数人未曾察觉的谨慎——时刻警醒远离罪恶,守护心灵的纯净无瑕。天梯约翰曾提醒修道之人:
凡挣脱尘世羁绊的人,初衷各有不同:有人渴慕上帝国临,有人深觉己罪深重,也有人单因爱上帝。为怕惩罚离弃世俗的,如香燃尽,香气转瞬消散;为求回报离弃世俗的,似磨盘空转,终无真实收获;唯独因爱上帝而舍离世间缠累的,自起初便被这爱燃旺心火,这火且越烧越旺,一路扶持他们在信仰路上坚定前行。[3]
中世纪著名灵修大师多默·耿俾思(Thomas· A'·Kempis,1380-1471)也教导说:
凡为上帝圣徒,皆勉力避开喧嚣人群,寻觅幽静之处,专务默想,事奉天主。若有人渴慕学习内修之道,当效法此心,先学闭门静居。盖因唯有甘心闭门、守定静默者,日后出门往来,方能不被世俗纷扰所伤;唯有安心在静默中与天主相交者,开口言谈时,方能合乎真理、稳妥有益;唯有甘心自居卑微、谦卑顺服者,若蒙天主抬举居高位,方能持守正道、善尽职责;唯有甘心听从天主圣言与真理教导者,若需承担引领之责、发号施令,方能行在正途、不偏不离。[4]
人若不贪恋世间转瞬即逝的安乐,甘愿挣脱世俗的缠累与羁绊,一心向往上帝,其良心必能得享平安。然而,这份平安非世界所能给予,乃是上帝赐给专心寻求祂之人的恩赐。
二、以“悔”为确据转化心神
在天梯约翰的教导中,神圣攀登的第一阶段,看似是世人自主的抉择,实则是天主的召唤。当人不再依赖物质与世俗羁绊,全心信靠天主时,便踏上了这条充满挑战的信仰征程。修道途中,潜心修道者难免遭遇诸多诱惑,最艰难的莫过于信仰动摇、心生退意。此时,修道者当更进一步,迈入神圣攀登的第二阶段——以“悔”为确据,在“谨记死亡”的“哀恸”中转化心神,凭靠上帝的应许与力量,在信仰的天梯上持续攀升。
上帝垂怜灵性痛悔的人,大卫王犯罪后,曾向上帝恳切呼求:“上帝啊!求你按你的慈爱怜恤我,按你丰盛的慈悲涂抹我的过犯”(诗篇51:1)。他深知忧伤痛悔的心上帝必不轻看。在《神圣攀登的天梯》中,约翰引述众修士的见证,阐明“悔改”的重要性,并强调“悔改”必引发人深刻的自省——即“谨记死亡”。将死亡摆在眼前,便是“向世界死,向上帝活……怀有坚定信仰的人,每日皆直面死亡。铭记你的末日,便永不会陷入罪恶。”[5]
耶稣基督也曾警示:“在你们想不到的时候,人子要来。”(马太福音24:44)当死亡的时刻临近,人对过往的生活方式,必会生出与往日截然不同的省思,更会为从前的冷淡松懈深感痛悔。为此,托马斯·耿俾思劝勉我们:
你当整肃自己的思想与行为,仿佛今日就要离世。若今日未能妥当预备,明日又怎能预备周全?况且明日本是不可靠的,你是否拥有明天,谁能知晓?常思念死亡、日日预备善终的人,是蒙福的。亲爱的朋友,你如今若常存警惕、防备死亡,将来临终之时,必能脱离大惊恐与大危险;现今学着轻看世俗,为的是那时能与基督同活;现今学着轻看万物,那时才能无阻碍地来到基督面前;现今刻苦肉身,那时自然能生出依靠天主的心。[6]
天梯约翰认为,当修道者在“悔改认罪”与“谨记死亡”上,实现了心神的转化,便会进入“哀恸”之梯。这“哀恸”是对灵魂美好的鞭策,当灵魂脱离一切依恋与牵挂,神圣的哀恸必使其刚强,更能时刻监察心灵。在灵性成长的旅程中,喜乐与哀恸往往相伴相生,共同推动修道之人攀爬神圣天梯的下一个阶段。
三、以“望”为动力培育德性
神圣攀登的天梯第三阶段,以“望”为动力,专注对付人性中潜伏的各项罪性。天梯约翰在此列举“愤怒”“消沉”“贪食”“淫念”“贪婪”“麻木”“虚荣”“骄傲”八大致命罪行,这些罪行还会引发连锁罪愆,比如,愤怒生怨恨,怨恨生诽谤,诽谤生饶舌,饶舌生撒谎,进而使人陷入沮丧与消沉;消沉又引淫念或贪食,贪食则生麻木或淫念;麻木致胆小懦弱,虚荣滋长骄傲,骄傲最终酿成亵渎之大罪。
对于人性中的种种罪性,英国著名神秘主义作品《不知之云》有着非常深刻的揭露:
你若心中存着过往或当下所受的侮辱,执意不肯放下,很快会心生难过与报复之念,这便犯了愤怒之罪。若对人怀着轻视、怨恨与妄断,便是陷入嫉妒;对善工心生厌烦、不愿振作,此为懒惰。若对脑中浮现(或刻意引发)的关于自身荣誉、聪明、天资、恩宠、地位、本领、美丽等念头,故意自满停留,便是骄傲;若思念众人争抢的物质、财宝、产业等世物,心被其牵绊,即为贪财。放纵对美味饮食的贪求,贪图口舌之乐,是为贪饕;起不被许可的肉欲之念,或徇私、贪慕他人奉承,此乃邪淫。若任由奔放的思念纠缠过往或当下的快乐,让其在心中扎根滋养肉欲,你便面临被欲望吞噬的危险。切记,心念初起时便要衡量,哪怕是微小的犯罪意愿,也当拒绝。谁不警觉控制意愿,对小罪终会越发漫不经心。现世虽难避所有罪过,但追求成全者绝不可轻忽故意的小罪,因对小罪的放任,往往是大罪的开端。[7]
初期教会时期,使徒彼得论及信徒所蒙的恩召和拣选时说:
神已将又宝贵又极大的应许赐给我们,叫我们既脱离世上从情欲来的败坏,就得与神的性情有份。正因这缘故,你们要分外地殷勤;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有了德行,又要加上知识;有了知识,又要加上节制;有了节制,又要加上忍耐;有了忍耐,又要加上虔敬;有了虔敬,又要加上爱弟兄的心;有了爱弟兄的心,又要加上爱众人的心。(彼得后书 1:4-7)
天梯约翰常督促修士反省致命罪性,终要建立德行——前一德行是后一德行的根基,德性培育使人灵性提升,罪性却让人停滞甚至深陷。他认为,每一次“向善”的抉择,都能坚固向善习性,让下次选择更易;每一次“向恶”的选择,则会削弱向善之心。向善是一生的抉择,难免有退后危机,阶梯险峻,不必为每日跌倒惊讶,关键是不放弃,勇敢重新站立后,努力向上攀爬。
四、以“和”为实底“洞见”上帝的旨意
历经上个阶段中对罪性的揭露及德性的培育,修士们已能坚定地撇下肉身的诱惑,踏上灵性更新的第四个阶段——以“和”为实底,在“谦卑”“顺服”中“洞见”上帝的旨意。此阶段包含“谦和”、“谦卑”、“顺服”、“洞见”四级天梯。
天梯约翰认为,“谦和”是恒定的心神状态,面临宠辱亦不为所动。而“谦卑”是灵魂难以言喻的恩典,其真谛唯有亲历者能知晓,它是上帝亲自命名与恩赐的至宝,正如天梯约翰所劝勉:
勿向天使、世人或书本学习,当学祂的样式——向你灵内的祂、向祂在你心中的光照与运行学习。因祂的心、思、灵皆柔和谦卑,循此而行,你的心灵必能脱离纷扰思虑,得享安息。[8]
使徒彼得亦劝勉初期教会:“你们众人也都要以谦卑束腰,彼此顺服;因为神阻挡骄傲的人,赐恩给谦卑的人。”(彼得前书 5:5)《不知之云》则将谦卑分为两类:
从天主的美善与爱情经验而生的,是“成全的谦卑”,即便进入永恒仍会持守;从人的生活条件而来的,是“不成全的谦卑”,不仅会随生命终结而消逝,即便在今生也非恒久运作。但这两类谦卑对我们而言,皆有益且必要。[9]
谈及“顺服”,天梯约翰强调,灵修路上的隐修士,绝非盲目摸索未知,而是先将自己交托于灵性导师的引领,学习成为顺服之人,借由外在的顺服,降服内在的自我意志。沙漠教父安东尼也强调沙漠修道士的属灵争战就如同攀登阶梯,每前进一步都有可能跌倒——谦卑顺服及依靠耶稣基督,是胜过属灵争战的唯一保障。[10]
基督徒的“洞见”是灵魂的财富,而罪是对“洞见”的猛烈冲击。清醒的“洞见”会终止或者减缓罪恶,它是良知的产物。天梯约翰进一步指出:
初修者的洞见是对自身的真正认知;在中等程度的修道者那里,洞见是一种灵性的感觉,能够准确区分真正的善与本能的及敌对的东西;在完美者那里,洞见是其内心具备的、通过神圣光照获得的知识,能够以其灯盏照亮他人的黑暗。洞见唯有在那些心灵、身体和嘴巴都纯洁的人身上才能找到。[11]
五、以“爱”为依归达到“神人合一”
经历神圣攀登的第四阶段后,竭力遵行上帝旨意的人,已然放下世间一切牵挂,让心思意念都顺服于上帝的权柄之下。至此,他们便踏入了以“爱”为依归,渴慕与上帝的性情有份的第五阶段。此阶段仍需攀爬“冥静”“祷告”“超然静寂”“爱”四级天梯,最终登上“神人合一”的灵性巅峰。
处于“冥静”状态的信徒,已平息心灵内外的争战,得以进入专注于上帝的宁静心境。约翰曾教导隐修士们:
冥静是不停歇地敬拜和等候上帝,让每一次呼吸都铭记耶稣,如此方能知晓冥静的宝贵。冥静之初,是抛开扰乱灵魂深处的一切杂音;其终境,并非害怕被打扰,而是对所有纷扰泰然处之、不为所动。真正达至冥静的信徒,宛如一座稳固且满有爱的房屋,外在言行温文尔雅,话语谨慎、不易被激怒,时刻彰显基督的温柔与节制。[12]
约翰亦格外提醒,仍受坏脾气与自负困扰的人,切不可借虚假方式或沉溺错误回忆追求“冥静”,否则易陷入精神错乱,在信仰路上迷失,终致一无所成。若修炼冥静的方法不当,信徒常会显露出诸多不良迹象——灵性生命贫瘠、愤怒加剧、怨恨累积、爱心消减、自我意识过度膨胀。
“祷告”是信徒与上帝亲密交谈、深度融合的神圣途径。正如火炉试炼金子的纯度,“祷告”的实践也试炼着修士对上帝的热忱与挚爱。那些真正顺服于上帝的信徒,在祷告时常常会被上帝的荣光笼罩,脸上焕发出喜乐的光辉。通过祷告,人们得以清晰认识自己的生命光景,察觉自身的不足与上帝的恩典。天梯约翰劝勉修道之人:
要在灵魂深处持续不断地祷告,为自己设定固定的祷告时间。祷告无需冗长复杂,当祷告中的某些话语触动内心,带来甘甜的安慰或深切的愧疚时,不妨在此停留,因为此时我们的护卫天使正与我们一同向上帝倾心祈求。[13]
“超然静寂”堪称心灵意识中的天堂,处于“超然静寂”境界,并非意味着没有欲望,而是欲望发生了神圣的转移——从对世俗享乐的贪恋,转向对神圣美德的渴慕与沉浸。天梯约翰指出:
那些在肉身之中便蒙赐这种境界(超然寂静)的信徒,上帝时刻活在他们心中,成为他们一切言行与思想的指引。借着上帝的启迪,他们能听见内心上帝的声音,知晓上帝的旨意。此时,他们对上帝的渴望超越了人间一切教导,因为上帝爱的力量已让他们无法承受,唯有更加渴慕与上帝亲近。[14]
攀升到“超然寂静”的灵性,在上帝爱的吸引中步入天梯最后一级——神圣之“爱”。因为上帝就是爱,人在爱中就是正在经历上帝自己。当修道者全人与上帝的爱完全契合时,身心灵就像一面镜子,反照出上帝的荣美来。亚维拉的大德兰(Teresa of Avila,1515-1582)曾以生动浅显的语言,描述灵性在“爱”中与神合一时的神秘体验:
真正来自上帝爱的结合超越世上所有享受、愉悦与满足。这并非如梦似幻,而是人对所有世物与自身全然“沉睡”。在结合的短暂时刻里,人既无知觉,也无法思想,即便想思想也不能。其辨识记号是对真理的确信——上帝使这灵魂如同呆子,对万物痴呆,只为将祂的智慧刻印其上。(神人)结合时,灵魂看不见、听不到、不明白,时间通常很短促,甚至比实际更短。上帝亲自临在灵魂的内在深处,当灵魂返回自身时,绝不会怀疑“自己在上帝内,上帝在自己内”——这份确信至关重要。[15]
在《神圣攀登的天梯》最后阶段,天梯约翰满怀感恩地宣称:“这位君王(上帝)似乎是从天界向我显现,又好像在我心灵耳语……我已经立定在这天梯之上,正如使徒保罗所说:如今长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16]
概而言之,《神圣攀登的天梯》为追寻真理,渴慕与神合一者点亮了前行之路——通过神圣天梯的层层攀登,修道之人在信仰之路上不断蜕变成长,灵性生命不断升华,最终在爱中登上“神人合一”的灵修巅峰。这种灵性巅峰的体验会带来双重果效:一是修道者得以明白上帝的话语,有能力传扬上帝的荣美;二是对他人的爱会自然涌流,因为修道者在上帝的爱中领受了爱,也必然会将这份爱分享流淌出去。
注释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