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道学刊 第十一辑 二0二五年 春
Si Dao Journal No.11 Spring 2025
内容摘要:耶稣家庭是中国基督教本土化的一个实例,在传教方面的突出特色是大量使用诗歌并编辑出版了一些可以传唱的诗歌选本,如《乡村布道诗歌》《耶稣家庭诗歌》等,这些诗歌多采用当地或山东省附近地区的民间歌谣,体现了基督教思想与地方艺术形式的结合,也有助于读者了解耶稣家庭的宗教思想和社会理想。此外,具有本土化色彩的诗歌也成为耶稣家庭日常生活和儿童教育的重要方式。
20世纪20年代发源于山东泰安马庄的耶稣家庭是基督教本土化一个鲜明生动的例子[1] ,虽是借用了西方传教士带来的基督教观念,但它在理解基督教信仰时,融入了中国人自己的传统文化和生活经验,形成一个十足中国本色的基督教群体。耶稣家庭所使用的诗歌,大部分是采用当地或山东省附近地区的民间歌谣,配合耶稣家庭的信仰,表达出一份极具本土特色的宗教情怀。
耶稣家庭的创始人敬奠灜自幼接受儒家文化,且有较好的文化素养,喜好写诗,而他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求仙问道转向基督教,过程曲折。耶稣家庭在传教方面一个突出特色是大量使用诗歌,编辑出版了一些可以传唱的诗歌选本。目前可以见到的最早的本子是1936年出版的《乡村布道诗歌》,印刷者是天津文岚簃古宋印书局,代售者是耶稣家庭书院,发行者是山东泰安耶稣家庭,这个本子供布道者对外布道传唱所用。1940年又出版了《耶稣家庭诗歌》,出版者是山东大汶口西马庄耶稣家庭,代售处是各处耶稣家庭,发行者是山东泰安耶稣家庭。这个版本的诗歌主要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家庭诗歌部”128首,第二部分“对外布道诗歌”73首,第三部分经文诗歌101首。在1940年以后,至少还有一个版本,就是1939年的《乡村布道诗歌》和1940年的《耶稣家庭诗歌》合订本,共464首。[2] 1950年,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乡村事业委员会出版了由汪锡鹏[3] 选集的《耶稣家庭诗歌选》,共计100首,其内容包括四个部分,“导言”中介绍:“首部为家庭每年流行的崇拜圣诗,注明其创作年代,共十九首。‘短简诗歌选’:家庭诗歌之特点为富有灵感而诗句短简,此部共选四十一首,其中有其他教会所创作,而为家庭爱用之诗歌多首。‘乡村布道诗歌’:此部适合乡村布道所用,大都为家庭所创作,但亦有华北乡村教会所用而家庭改作者,共十六首。‘经文诗歌选’:此部因原书所载甚多,仅就《圣经》中每一书选出一短首,共选二十三书,新旧约皆有,共二十四首。”[4]
从内容上看,“家庭诗歌”部分和“乡村布道诗歌”部分的重点有所不同。前者主要是面向耶稣家庭信徒的,后者则是对非信徒的布道。家庭诗歌有助于我们了解耶稣家庭的宗教思想和社会理想,比如敬奠灜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编写的著名诗歌《耶稣家》。该诗共有12节,前8节为耶稣家庭的宗教思想,后4节择取圣经中几个著名人物,概述其主要特征,宣扬其信仰见证:
1.耶稣家爱充满,少者怀老者安,鳏寡孤独也泰然,病养死葬各得所,宾至如归有余欢,残废格外有恩典,说什么大同共产,愿神旨在地如天。
2.耶稣家信充满,不欠债不劝捐,靠主生活不费难,男耕女织各守分,能者多劳愚者贤,舍己主义在心间,说什么平等互助,灵同胞一体相关。
3.耶稣家乐充满,无忧无苦无愁烦,相爱自有真喜欢,朝朝暮暮常颂赞,不必丝竹吹打弹,感恩爱主味香甜,说什么美术娱乐,灵充满快乐无边。
……
12.拉撒路马利亚,圣马大姐妹三,所得恩典皆精华,救主离开拿撒勒,伯大尼村常下榻,圣徒才是耶稣家,真拿达膏于主首,美馨香传遍天涯。[5]
敬奠灜用诗歌所描绘的“耶稣家”,意图“建立一个社会生活与宗教生活结合起来的理想社会。这种情况在西方教会史上屡见不鲜,但在中国教会史上还是第一次”[6] 。这种基于兄弟友爱之情的大家庭模式,在一开始吸引了不少追随者。“不仅如此,敬奠灜耶稣家庭思想的感染力还来自它的宣传形式。这首诗歌是典型的基督教思想与地方艺术形式的结合。在写作上并不严格地照着律诗或词牌的格律,其节奏类似于山东流行的快板书……用民间熟悉的《老渔翁》的曲调,反复地吟唱耶稣家庭的内容,收到潜移默化的功效”[7] 。另一首《耶稣家庭》意义相近,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理想社会,宣扬耶稣家庭是由天而降的人间天国:
耶稣家庭,平安别名,黑暗之光,末日救星。打倒衣食住,弁髦富尊荣,苦中索甜蜜,死里求永生,甘与贫苦表同情,逃出富贵场合中。反强暴,爱和平,拯救被压之群众,领导社会进大同。普世一家,人类平等,有事齐作,凡物公用,老安少怀多受用。这叫作天国临世,神人同工。凡有口的都应该说亚孟!耶稣家庭,主爱组成,由天而降,毫无人工。是恩中父子,是灵中弟兄。领袖色彩淡,团体滋味浓。也不论男女老幼,也不论愚拙聪明,种族邦国,贫富贵贱都忘形。真个是天国临世,神旨行地,相亲相爱乐无穷。[8]
乡村布道诗歌的特点是贴近生活,并针对社会上常见的现象劝化人心。如《勿要生气》《劝人悔改》《劝孝歌》《劝小朋友》《大烟歌》《知足乐》等,单从歌名就可以知道大致内容。这些诗歌所用语言都十分口语化,通俗易懂,而且多有方言俚语,显示其地域特色。如《勿要生气》:“(一)劝世人别生气,生气就是害自己,少吃少喝多生病,想想冤屈不冤屈。(二)你若想着不生气,赶快信主学道理,常看圣经多祷告,必定得着大福气。”[9] 又如《信耶稣真上算》:“(一)信耶稣真上算,信耶稣真上算,主的道路虽是艰难,到底确是真上算。(二)信耶稣真有福,信耶稣真有福,主的道路虽是困苦,到底确是真有福。”[10] 此处“上算”之意为合算、划算。
1940年代,基于抗战期间的空前苦难,耶稣家庭对外布道诗歌着力宣扬末世论的内容增多,如《这世界不长久》《世界快完了》《天国近了》《末日到了》等。《世界快完了》呼吁:“世界快完了,快被硫磺烧,弟兄姊妹快脱逃,逃到哪里好,逃到哪里高,谦谦卑卑将主靠,你要多祷告,我要多祷告,不久耶稣快来了,快来接你了,快来接你了,接到天堂得荣耀。”[11] 与末日观念相结合的是感叹生死无常,这方面的诗歌很多,如《生死祸福》《空空空》《叹人生》《尘世叹》《醒世歌》等。《叹人生》传唱:“叹人生如蜉蝣,恨光阴似奔流,蜉蝣朝生而暮死,奔流一去不回头,天天忙些衣食住,享受转眼成腐朽,主用眼药擦我目,回顾世界等浮沤。应撒手的速撒手,要追求的快追求,只求进到主里面,与主同工乐悠悠,贵为神子富有宇宙,寿享永久夫复何求。”[12] 值得注意的是,耶稣家庭诗歌虽然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如梦等虚无观念,但它从基督教的末世论出发,目的是劝诫人进入基督教的救世之路,这是末世论的处境化呼吁。如《方舟歌》:
方舟妙,方舟轻,前进不藉外来风,汪洋大海可涉渡,困苦灾难任飞行。方舟外,惊涛骇浪声澎湃;方舟内,感谢赞美韵蒸腾。方舟外,水族逞凶人类皆叫苦;方舟内,百兽率舞众鸟齐歌鸣。灾愈大,恩愈鸿。舟内舟外分得清,只争有信没有信,不在立功不立功。挪亚传道百廿载,人类不听禽兽听。有信的禽兽来就挪亚进方舟,无信的人类转向世界求名利。说甚么士为四民首,说甚么人为万物灵,在主看,舟外的缙绅先生,直不如舟内的鸟兽昆虫。一则贪世界,一则爱永生;一则专为衣食住,一则求救体魂灵。何智何愚,何去何从,主内亲爱的姊妹弟兄,愿你拣定复认清,捷足先登![13]
家庭诗歌不仅注意到诗歌的内容,在诗歌的音乐方面也有自己的特色,多用民间熟悉且较易哼唱的一些曲调,如《耶稣家》用“老渔翁”调,腓立比书二章用“高山流水”调,其他也有用“苏武牧羊”调。正如金陵神学院音乐教师分析所言,耶稣家庭诗歌的调子一部分取自民间流行的歌谱,其余是新谱,多数带有一种哼经那样的腔调[14] 。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耶稣家庭不仅藉助诗歌传道,也将诗歌作为一种会众日常生活方式和儿童教育方式。《“耶稣家庭”印象记》(1964)一书的作者李岱汶[15] 在“马庄的孩子们”一节中提到,耶稣家庭托儿所的教育成果甚至引起了当地政府的积极关注,他们在教养儿童时既有严格的训练也注重孩童的快乐,包括“教学方法着重在以诗歌教导”[16] 。“十岁以下的儿童唱着有力的音阶”,“比这更小的孩子作三部合唱”,在探访者口琴的伴奏下,孩童们“熟练地唱出许多著名的诗歌,和他们自己的诗歌”[17] 。令作者“最感佩的就是古典而艰涩的中国诗歌,这些孩子们只要三数遍便学会了,初初学步儿童则教他们学习唱歌舞蹈,以便在特别聚会的日子当众演唱。”[18] 书中另一处涉及儿童教育时也提到“特别注意唱诗。此诗本全由本家创作,用通俗的曲调,内容多切合实际的生活,并不固定,如在济南,那时正当全家建造房屋,小孩子也担任一部分零星轻巧工作,所唱的诗歌乃是:‘弟兄姊妹,成群结队,盖屋不怕受累,搬砖,提灰,精神百倍,尝着主恩滋味。……’”[19] 在“马庄的崇拜和祷告”一节中,作者基于亲身见闻谈到:
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在马庄都是被歌声所联串着的。诗歌是一种热情的表现,这种表现是不信主的人所永远不能产生的,大体上也因为这是他们的经验的一种发扬。我日常都到每一个部门去作巡礼,而我对他们每一部门写在黑板上的韵诗特别发生兴趣。这些歌词经过润饰或增订,然后才把完美的作品加以印刷,准备编入赞美诗集。
他们的日常思想,他们的箴言,以及他们的经历,在那诗集中都有着相当的地位。大英百科全书指出,英语的诗歌大约超过了五十万首。在这儿,我们可以看到一座具体而微的动力站,所有这卷诗集的赞美、鼓舞和祷告,都是从这里创始和发扬出来的。一群中国的平民,和我们一样的充满了从上头来的热情,为了那位替他们受死的主而发出赞美来。在云南省工作的弗利士先生有一次对我说:“音乐是天上的语言”,诚哉斯言。“当我得到了耶稣,我的心就会迸出诗歌来。”他们说:“我们怎能闭口不唱歌呢?”那些曾经忘记了歌唱的心,于是又重新学习到这种秘诀。[20]
诗歌如盐一般融入日常生活且起到积极的调味作用,说明耶稣家庭诗歌在本土化实践方面是颇为成功的。
注释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