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的位置: 主页 > 思道学刊 > 第十一期目录 > 正文

卷首语

王忠欣 刘孝廷
11

近一个时期,随着ChatGPT、DeepSeek等的问世,人工智能迅速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争论不休。这种热议的背后,实则是智能技术已深度融入人类的精神活动,引发了精神生活的变革。其实,人工智能不是突然才出现的,而是已经存在了很久,只是如今凭借自媒体的传播,才走进众人的视野,成为街谈巷议的热点。

2025年初,以巨大优势隔届再度当选美国总统的川普,一上任就开始了重塑世界秩序的大动作,似乎要终结持续数十年的全球化。川普坚信世界各国与美国的贸易存在严重不公,因此向主要贸易国课征高额关税,以期达到贸易的平衡。川普的课税对象并不区分美国的传统盟友和竞争者,课税的幅度也远超人们的预期。一时间,关税战烽火四起,世界瞬间进入一片慌乱、失序、甚至绝望的状态。美国与各国的关系,以及各国之间的关系都在重组,以往的密友变得敌对,以往的对手却在拉近关系,国际关系和世界政治版图正在发生变化。这些急剧的变化,加上持续数年的俄乌战争,以及看不到尽头的哈以冲突,使以往的进步主义热情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世界似乎并不像人们常常憧憬的那么美好。

面对巨大的不确定性,人们往往焦虑、无助、茫然、悲观,这也是现代人在世俗生活中常常遇到的问题和挑战。为了消除烦恼、安静心灵,人类尝试用各种方式减压,如今社会上流行的冥想、正念、禅修、瑜伽等,无一不是人们重视和追求精神生活的表现。承受着众多负面的情绪,人类的心灵需要寻找一处遮风避雨的港湾来安静和休整。人们需要一个精神的私人空间,就像世外桃源那样,可以暂时远离世上的喧嚣和压力,在这里尽情地放飞自己,使自己的精神得到滋养和充实。自人类诞生开始,人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就没有停止。人类知道,物质的生活并不是他们生命的全部,精神的满足才能使他们成为真正的人。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浓缩了精神生活的宗教信仰一直扮演着帮助人走出情绪低谷的重要角色,正因此,各大宗教中积累了大量操练灵性的实践与经验。在我们所熟知的基督教历史上,早期的基督徒曾在北非的沙漠中苦修,成为最早的修道士。他们通过祈祷和默想来操练灵性,建立与创造者的亲密关系,他们所要抵抗的就是世俗世界对精神的压迫和摧残。逐渐地,东方正教和罗马公教都相继发展了灵修的实践,并形成自己的传统,灵修也成为宗教生活中最重要的方面。中世纪的时候,灵修主要在修道院内操练,修士们人为地建造一个与世隔绝的环境,在这个抵抗世俗的堡垒中冥想、祷告,修道院成了他们的整个世界。然而,灵修的本意并非让人逃避现实,或对现实视而不见,而是要在烦杂喧嚣中练习沉静自己的心灵,培养自己不受干扰的定力。认识到这一点,宗教改革后的新教,主张要在充满压力和诱惑的世俗环境中,不离生活,操练灵性,他们把整个世界看作是自己的修道场所。与西方的经历相类似,在中国的宗教也发展出自己的灵修路径,不管是汉传的佛教,或是藏传的佛教,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灵修实践。禅宗的出现更是使灵修得以普及。禅宗主张生活就是修行,顿悟心性。现今流行的禅修成为国人寻求心灵安静的一个主要途径。即使是儒家,比如王阳明一派,也强调通过内省体验功夫和知行合一的致良知功夫来修身养性、实现自我,而在这个过程中,静坐就是一种修炼的方法。在静坐时,人的心性保持宁静与专注,使心境达到去除杂念、体察本心、回归先天清明的状态。可见,东西方都把提升精神生活看作抵抗压力和烦恼的不二法门,而且在彼此缺乏有效沟通甚至完全隔绝的情况下形成了大同小异的精神修炼路径。

对以往历史上东西方的灵修传统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总结,进而开展有益的比较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汲取前人的灵修精华,掌握自我提升的方法,以便在这个充满焦虑和困惑的时代,得享心灵的宁静。

由于特殊的机缘,本辑收集了多篇讨论灵修传统,特别是东正教灵修的论文,自然地形成了一个灵修研究专题,与读者分享。相对于西方世界和华人世界,东正教灵修是一个相对封闭或世人知之甚少的精神传统,学术界对东正教思想史上的一些灵修圣徒及其著述的关注、译介和释读也不充分。在此情形下,本辑的出版工作多少填补了学术界的空白,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样一种努力能带给大家新的感受和滋养。

- End -